Monday, March 9, 2009

佛教在馬來西亞蓬勃發展

前言
走訪坊間各中文書局,擺在顯眼處的總是以“淨化人心”為宗旨的佛教書籍居多。翻開報章上的暢銷書排行榜,許多居高不下的也是充滿“禪味”的著作。慈濟功德會的証嚴法師的靜思語錄竟然再版205次之多。作家林清玄的紫色菩提已印行68版。目前佛教書籍在商務的中文書市場中占有百份之十的銷量。 從供需定律來看,那隻“看不見的手”正代表著一股不可忽視蓬勃發展的勢力。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需求不是一般的消費品,而是能夠改變思潮、影響人生、甚至決定人生方向的信條和哲學。在一向閱讀風氣不高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出現如此現象,令人對佛教的弘道運動另眼相看。

據佛教總會的資料顯示,目前全馬來西亞的華人當中有百份之七十是佛教徒。 而有登記,稍具規模的寺廟共有四百多間。最近佛教界所推動的「佛法滿人間」的教義相當能被一般大眾接受。佛教的社會福利工作很容易被感受到,他們的文化參與得到華社的贊許。佛教欲扮演整合華人社會的角色,在其蓬勃發展,特別是最近所發生的星雲現象 中似乎已被華社肯定和接受 。這使人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佛教在馬來西亞那麼的蓬勃發展?

佛教的信念根植在華人文化中
佛教自東漢明帝的時代,即公元六十七年開始傳入中國 ,在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傳播和發揚,漸漸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兩千年來,佛教對中國的文化、哲學、教育、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它與中國的百家思想能夠兼容並蓄 ,其諸多信條已經如千年古樹的根盤踞在中國億萬人民的血脈裡。

若說中國人都是佛教徒,那是不正確的。但是每一個海內或海外的華人或多或少都持守著一些佛教的信念,這是不爭的事實。信念和宗教信仰是不同的。也許有人說他們沒有宗教信仰、不信任何神明,但是他們卻有很多基本信條在支配著他在世上如何行事為人。信念是人們的一些基本假設,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等,是從小潛移默化而成的。這些基本信條深植在我們的心中,有些是彼此矛盾的,也有些是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就能認明是不合邏輯的。通常我們不去思考、不去辯論,也不去辨明這些基本假設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可是我們卻天天用它們來評價我們周遭的人、事、物。通常這些信念的感性成分會多於理性的成分。我們對發生在我們周圍環境的事情的反應都受這些基本信念的影響和支配。這些基本信念每一個人都不同。但生活在同一個社會或民族中的人因著相同的歷史和經歷,他們的基本信條是很相似的。這就是一個文化的核心。一個人的基本信念的建立跟他生在什麼人的家庭和幼年時所接觸的環境有直接的關係。孩子還沒有生出來時的“胎教”,生出來後聽見父母所說的話,看見父母、親戚對周遭事物的反應和在各種婚喪喜慶及節日的參與和做法所感受到的。這一切的東西,他聽在耳裡,看在眼裡,感受在心裡,就成了他先入為主的信念。這些對人生的基本假設,甚至決定一個人如何選擇他的宗教信仰。

基本上,絕大部分的華人,不管信仰何種宗教,或自認為不屬於任何宗教者都相信因緣附會,相信緣分,在某一種程度上相信因果報應和六道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信念使得中國人就算作了壞事都會想辦法行一些善事以平衡他的命運。積功德的觀念使得自掃門前雪的中國社會仍然讓人感受到一些的溫暖。很多人都相信今生的痛苦是由前生的業力而來。 中國人大都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中國人的鬼神有善有惡,充滿宇宙,且是神鬼不分。人死後即變鬼到處作弄人。 這些不論是大乘小乘或北傳南傳的佛教信條都在文人騷客的行雲流水間表露,在名山大川間的古亭高閣中向著炎黃子孫們潛移默化,在家居閒談和說書掌故中,許多的信條我們都照單全收了。

佛教如何傳入馬來西亞
據說東晉沙門法顯赴印度取經回國時曾經在馬來群島宣揚佛教。 在唐朝如意元年,義玄、智崇、智岸、彼岸等五十僧人,赴印度取經,在歸途中亦曾停留馬六甲等處傳教。 可是由於交通不便,加上中華民族一向傲視群倫,閉關自守,向南洋的蠻夷之幫傳播佛教一直以來都不曾在中國佛教徒的計劃之中。甚至在清末民初南來的法師們大都是為了長期接濟中國各大叢林僧眾的生活和寺院維修而接受南洋僑領的禮聘,主持各地寺院廟堂。 這些僧侶並無長期在此宣揚佛法的弘願。一般僧侶皆集聚在名菴大廟裡面弘法誦經三、五年之後即返回中國老菴。

今日馬來西亞的佛教與其說是由外人傳入的話,不如說是中國人在天災人禍、戰亂連年、民不聊生時逃難或是尋求新生時連同他們的文化一起帶入本國。他們所帶來的並不是純屬於什麼流派的佛教,而是許多雜燴般的儒釋道教的信條。

佛教在馬來西亞蓬勃發展
佛教經過兩千年在中國的文化中潛移默化,已孕育出相同的感情和理念,誠如竺摩和尚在馬來西亞佛教總會銀喜紀念特刊的宣言中呼籲要佛教,“聯絡既有感情,團結就是力量”。 曾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會長的梁國興先生說,“今日大馬其他民族,都有他們的宗教信仰,作為他們思想向心力的中心。大馬現實環境中,佛教能給華人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以便勇於改變現實,克服困難,面對未來。一項無可否認的事實是,大部分的華人都自認是佛教徒,雖然他們之中很多是神佛不分,對佛教真正的面目並不認識,由於這樣要教育他們成為真正的佛教徒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佛教在團結華人方面將能發揮不少的力量。” 即使大馬佛教分成許多流派,但是他們並不互相排斥。因為他們有許多的信條是一致的。馬來西亞的華人若不是堅信基督教、回教或其他宗教者絕大多數都不會拒絕被歸納在佛教的大雨傘之下。

今天大馬的佛教蓬勃發展不是大馬佛教僧侶居士們的組織和弘道的方法有多高明,乃是大勢所趨。由於大環境的需要,以團結華人的力量, 在有心人士的策劃、組織和推展之下,再加上有魅力的領袖登高一呼,即刻引動千百年來埋藏在華人文化中的核心信條而發生裡應外合之效;排山倒海、群山效應。最近佛光協會總會長星雲法師來馬弘法,所到之處,皆引起轟動,捲起星雲旋風,帶起星雲現象。星洲日報報導星雲大師在沙亞南體育館的弘法大會時說,“大師的魅力凝聚力在萬人皈依儀式上可以看到。七萬餘人,幾乎所有人都起立合十,接受大師的祈福,此時正是,人人心中有佛(教信條)吧?”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從中國南來的和尚大都聚居在全國主要的寺廟理。由於進出方便,和尚的流動性非常的大。大戰之後,本地實施華僑居民登記証,出入口受到管制,很多僧侶也就決定長期定居本邦。僧侶各自謀求發展,買地建廟,從此佛寺林立,各自為政,僧團化整為零,面對政府,力量單薄,有識之士即謀途徑以整合佛教的力量來面對來自各方的挑戰。一九五六年開始由金星和金明法師帶領之下成立了籌備委員會,辦理申請註冊。在一九五九年獲得社團註冊官正式批准,並於同年四月十九日在檳城極樂寺正式成立了「馬來亞佛教總會」。

宗旨:佛總成立的宗旨是整理教規﹐宣揚教義,團結教徒,推動發揚佛教文化,以及擴展佛教教育,慈善公益,福利社會的事業,務使廣大社會人群都能得到佛法的教化,獲得佛教的利益,俾他們對佛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活動:在維護佛教尊嚴的事上,佛總盡了最大的努力以向本國電影檢驗局和有關單位交涉,甚至向最高元首請願,不准有損佛教和僧尼形象的影片在本國上映。經常在報章上勘正誤解和對佛教不利的報導,同時利用各種媒體來弘法並勸告信佛人士進行皈依活動,廣招會員。積極向政府有關單位反映民間和不同宗教信徒的意願,對國家主要建設向政府提供意見。佛總也經常參與政府推行的各項利民益國的活動。在佛學教育方面,佛總不遺餘力的開辦佛學院、函授課程和幼稚園,並舉辦全國佛學考試。

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
一九七零年成立於馬來亞大學 ,為大馬佛教注入了許多新血輪,改變了佛教整體的面貌,使全國各州青少年佛教徒更加活躍起來。佛青目前擁有247個團體會員及2218個附屬會員。佛青雖然與佛總是不同的註冊團體,但是他們卻能合作無間宣揚佛教。 他們的使命是凝聚佛教青年的力量,共同塑造充滿智慧,慈悲與感恩的社會。

宗旨:佛青的宗旨共有六項:1.弘揚佛法,使佛法久住世間。2.成為領導我國佛教青年之全國性組織。3.指導青年遵守佛陀律儀,實踐佛教教理。4.通過會員團體,協調有關佛教青年之宗教,社會與康樂各方面的活動。5.提供有關佛教領袖素質的訓練。6.加強及維護佛教青年的其他權益。

活動:佛青經常舉辦各種活動以推動佛教徒的社會意識與關懷,使佛教生活化並提升佛青總會在政府心目中的地位。經過他們的努力,各州的寺院除了住眾靜修與信徒禮拜之外,有不少增設佛學班,教育青少年佛學知識,指導青少年進修佛法。在全國各大專院校和主要中學設立佛學會,時常邀請法師或居士講解佛法。與佛教總會連合舉辦各級中英文佛學考試,報考者逐年增加。近年來佛青在各區開辦佛青訓練營。參加的青年男女都非常踴躍。在受訓期間,除了研習佛法之外,還有靜坐齋戒的實踐;有許多地區,甚至有青年發心短期落髮出家,嘗試過出家人的生活。

佛青的雄心大志表現於大馬佛教邁向2000年研討會的總結論與宣言上。 他們要引入專業知識以改善佛教組織的散漫性,提升佛教領袖的素質,推動「愛教護教」運動以提昇佛教徒素質,引入專業性的知識、技能與方法于活動和組織中。他們要精心策畫各類活動,以先進的方法宣揚佛法,提高僧伽的形象和素質。他們要領導全體佛教徒,落實他們倡導多年,集結各宗派的佛教理事會作為代表整體大馬佛教的最高機構,為佛教與佛教徒爭取應有的利益。他們要發心關懷社會,推動各種社會福利工作。

馬來西亞佛光協會
馬來西亞佛光協會成立于一九九二年四月九日。是佛教人道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提倡人間佛教、生活佛教及建設人間淨土。在做法上是走出寺廟、走向社會,深入群眾、深入家庭、深入人間,這在其國際會長星雲法師四月二十一日在莎亞南體育館弘法大會的主題「人間佛教,人間情」中可以領悟。這個國際性的組織,包攬了各方人才,在龐大的財力和物力支持下迅速發展。目前在全國各地已設立了十四個分會。

宗旨:1.推動佛教教義之研究,闡揚佛教之教理。2.普及佛教資訊的傳播。3.從事社會文化慈善服務工作,導正社會風氣,擴大教化功能。4.輔導青少年走向正道。

活動:在教育方面其做法和佛總及佛青相仿,經常舉辦兒童或青少年生活營,成人及兒童佛學班,協辦世界佛學會考等以提升會員的信仰層次。在一九九六年三月初成立了東禪佛學院,為會員和有興趣者提供一個進修及研究佛學的中心。在慈善工作上推動捐血活動,為貧窮人士籌募洗腎基金等。

何以佛教在華人社會中廣受歡迎?
從表面看來,佛教能蓬勃發展,似乎與政治和國家的問題有關。 佛教領袖們會動用政治人物和有魅力的領袖及對社群有影響力的演藝人員廣作宣傳。佛教能察覺人們的有感需要(Felt Needs),關心中華文化的發展。可是基督教若用同樣的方法和策略是否會收到同樣的果效?或者適得其反?

從歷史中我們看見佛教的流傳不限制在華人社會中的某一個層面。上自君王領袖,下至販夫走卒都能接受佛教。主要的原因是,佛教的許多信條和中國傳統思想和信念相容。在中上層社會認為,儒釋道三教基本上都是人本的。小乘佛教提升自我生命的層次 ,和中國人的“止於至善”的信條是一致的。大乘佛教所包容的自力(禪宗)和他力(淨土宗)的救法與中國故有的“行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信念相仿,這適合於一般普羅大眾。佛教要建立一個人間淨土和中國故有的世界大同的信念不違背。大乘佛教的入世和有情的信念最適合講究情理的華人社會。佛教的“包容” 精神和中國人的和合信念一致。特別是在馬來西亞的佛教刻意淡化大乘和小乘的分別而推動南傳、北傳一家親,這是務實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在面對政、經、教、和文化各方面的挑戰時所樂於看見的。

基督教應如何回應?
與基督教的組織、訓練、和領袖的素質相比之下,佛教可說是相行見拙了。 目前馬來西亞的佛教各派機構所推動的成人和兒童佛學班、大型弘法會、弘法團、領袖訓練班、函授班、佛學生活營、專題講座、短期落髮出家、幼兒園、醫療、音樂、教育、文化及慈善活動的內容或動機上與基督教是不一樣的,但他們對這些事情的做法、觀念和組織對基督教來說都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為什麼他們能夠一呼百應而基督教在這一切事情上作得吃力不討好、看來好像是勞民傷財呢?

佛教已經在中國的“田地”和“房屋”中耕種和建造了兩千年, 把許許多多的佛教信條根植其中,如今是他們收割的時候。我們這些與神同工的人作何感想?今天基督教的信條在中國人的核心文化中所佔有幾?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如今當務之急不是尋求立竿見影的佈道方法和加強教會的組織系統,而是祈求聖靈的引領和光照把每一個基督徒內心深處不合聖經的信條修剪乾淨 同時群策群力地透過各種溝通手法忠心竭力的靠著聖靈的大能把基督教聖經的信念注入華人文化中。

1 comment:

  1. 甚少阅读有关佛教的文章,这可说是一针见血。让我对佛教如何传入马来西亚并因何在中华人民文化根深蒂固有更深的认识。基督徒不可不读!

    我特别喜欢最后两段结语尤其是“如今當務之急不是尋求立竿見影的佈道方法和加強教會的組織系統,而是祈求聖靈的引領和光照把每一個基督徒內心深處不合聖經的信條修剪乾淨 同時群策群力地透過各種溝通手法同心竭力的靠著聖靈的大能把基督教聖經的信念注入華人文化中。

    ReplyDelete